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树:居于地球的“外星人”树:居于地球的“外星人” 王隽 封存碳元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进展,为土壤提供肥料和保护,带来清凉和降雨……要是忽视像树这样宝贵的盟友,那人类可真是疯了。因此,我们需要深化了解这个奇异的合作伙伴。大量科学讨论证明,同样基于 DNA 分子代码生长的树,在很多方面可被视为植物中的“人类”。 人与树的相遇是一场高层次的对话。树统治着植物界,而人类则统治着动物界。和人类一样,树也为很多物种开辟了宽广的栖息地。二者的共同点还在微生物方面。树和人类都拥有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在某种层面上,树还供养着体积远比微生物更大的物种,比如授粉的蜜蜂、传播种子的松鸦。 树和人类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树也极为敏感,它们对环境中的细微变化会产生反应。和人类一样,树也是社会生物,它们也会进行“社交”。树与树之间通过空气和土壤沟通,实现协同和互助。讨论人员最近在新西兰发现了一株“年事已高”的贝壳杉,它已经丧失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假如没有周围“年轻”树木的帮助,它可能早已死去。 拟人化的局限 但将树拟人化的做法也有局限,这会使我们忽视人类与树的内在差异。“还是将树视为比人类更早繁衍于地球的地外生物比较妥当。”弗朗西斯·阿雷打趣道。他长期讨论人与树之间的区别,并将成果汇总为一本书。 阿雷指出,树是平面的,而人类是立体的。一个人的皮肤面积差不多是 2平方米;而一棵树的面积,算上叶片的面积是一个人皮肤面积的 1 万倍。树通过叶片表面吸收阳光获得能量,而人和其他动物则食用植物或獵物,以化学方法消耗能量。追溯起源,我们不难发现:植物是固定于一处的,它们只能尽力扩大自身的面积;而动物是可以移动的,体积就相对紧凑。 树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它们是“去中心化”生物。即使一棵树 90%的叶片被蚕食或者 90%的树根被破坏,它仍然可以依靠剩下的 10%重生。树没有了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要的器官仍有可能存活,但换成任何一种动物,都难逃一死。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森林中不存在个体的概念。以一棵生长在草原上的相思树为例,它的根部在地下迅速蔓延,并长出数千棵新的相思树——这些树都来自同一颗种子。每当一株新芽萌发,随后分生的枝丫在遗传层面上都是自主进化的。讨论人员发现,在同一株树干上,不同的树枝可以拥有不同的基因,基因之间甚至存在竞争关系。这无疑加速了树的进化过程。 试想一下,一棵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或遭受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