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冬眠的方法是将氯丙嗪和异丙嗪两种药物等量混合,按每公斤体重1毫克的剂量加入输液小壶中静脉滴入,半小时后如呼吸和脉搏都平稳,可用同等剂量肌肉注射一次,这时患儿即可进入沉睡状态。患儿入睡后在腹股沟、腋下放上冰袋,躯干部可用低于体温2 ℃~3 ℃的水做温湿敷。如果患儿出现寒战、紫绀和烦躁等寒冷反应,说明冬眠药作用不够,应该撤去冰袋和温湿敷,增加冬眠药物,然后再用冰袋等物理降温。 应用冬眠疗法后,患儿无寒冷反应,耐受良好,体温逐渐下降,说明诱导成功,然后开始进入维持阶段。维持阶段每2 ~4 小时注射一次冬眠混合剂,最好将药物加入输液小壶中滴入,避免肌肉注射时疼痛惊醒患儿。使患儿维持在冬眠状态,体温维持在3 4 ℃~3 5 ℃之间。低温维持时间一般以 1 6 ~2 4 小时为宜,必要时可适当延长,但不要超过 3 天,以免副作用过多。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停止冬眠给药,并逐渐撤去冰袋,使体温逐渐恢复到正常,患儿逐渐清醒。 患儿冬眠期间一定要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面色、瞳孔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要注意补充液体,以免血管扩张后血压下降人工冬眠疗法 1、人工冬眠疗法 我们知道:在严重的外伤、感染、中毒或精神创伤等恶劣环境下,均可引起机体过度的应激反应 ,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使糖原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和代谢明显增加,以及小动脉强烈收缩,致使循环缺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造成组织水肿、细胞缺氧,进而产生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DIC)。其实,在某些环境下,过度的的应激不但无利,反而(如休克)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以至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导致机体衰竭、死亡。人工冬眠疗法是以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一种降温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强有力的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沉睡、降温、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人工冬眠疗法 ,就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在于减轻机体的过度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冬眠状态(如类似过冬的青蛙等动物冬眠),以降低代谢、减轻细胞耗氧、改善微循环、免于细胞遭受严重损害,让机体避开危险、度过难关,为其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提供了前提。这是人类医学及仿生物学共同研究的结果,故而称谓人工冬眠疗法。人工冬眠是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手段。冬眠Ⅰ号不仅对大脑皮质具有广泛抑制作用,而且对下丘脑体温中枢和植物神经中枢均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对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阻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