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有“语感”,音乐有“乐感”,数学也有“数感”。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学生的练习中,常常会出现“两地的距离是 600 分米”、“一盒牛奶重 250 千克”、“一个小朋友的身高有 115 米”之类的笑话,学习过程中看似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他们的错误常常令教师哭笑不得,有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会错。明明是很简单的计算都会算不对。孩子们从不联系实际生活去想一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觉,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而有些学生抓耳挠腮就是想不出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教师对数感的解读及投放在课堂上的教学策略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教师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未能挖掘出教材中能激活学生兴奋点等因素,都是重要原因。社会的大环境、家长对子女成长超预期的的期盼、课程改革的高标准要求、升学竞争的高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心里等问题的存在,均需要以提高学生数感为切入点,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一课题,试图从小学低段开始,开拓出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二、研究的依据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可见其对于培养的重要性。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三、课题的界定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以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