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南(20160729更新 ) 洪涝灾害发生后,经常会产生一些公共卫生问题,如屡次出现霍乱、伤寒、菌痢等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灾后严防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非常重要,必须组织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一、肠道传染病概述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 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M 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一)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伤寒、菌痢及感染性腹泻病等。1.霍乱的症状与治疗霍乱是由 O1 群和 O139 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能引起大范围和乃至世界性大流行为特征,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剧烈腹泻。一般为无痛性腹泻 (偶有腹痛 ),每日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大便呈黄水样或清水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肌肉痉挛 (小腿痉挛 )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治疗原则:轻度脱水,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者,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补液。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注意抗生素使用的禁忌。2 伤寒的症状与治疗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治疗原则: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氯霉素等。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3 菌痢的症状与治疗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急性菌痢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中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治疗原则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治疗,降温、治腹痛。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4 感染性腹泻的症状与治疗感染性腹泻是由致泻性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