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析筷子名称演变的历史原因浅析筷子名称演变的历史原因 摘 要:从《韩非子》的《喻老》中有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以得知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由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秦汉时期称“箸”。《礼记》中记载: “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对之注释: “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两汉时期出现了箸的繁体字“筯”字。到了唐代,“筯”与“箸”通用。虽然从唐到清皆统一称筷子为“箸”。但到了明代筷子的名称由“箸”开始向“筷”转变,部分地区和人群开始用“筷子”而非“箸”。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吴中地区的船民和渔民忌讳“箸”,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后因为世俗文学的盛行和外来文化的翻译等问题最终使“筷子”成为最广泛最主要的称呼方式。本文针对与筷子名称的演变历程和由“箸”到“筷子”的演变原因加以讨论和论述。 关键词:筷子、箸 作者简介:丁翱林(1996.8-),女,回族,湖北黄梅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在读。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XX)-09--02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可谓是国粹之一,它集轻巧和灵动于一体,加之其制材的多样性(低廉至随处可得,亦可高贵到体现皇家风范),在世界各地的各式餐具中也算是与众不同的,被西方称之为“东方的文明”。筷子看起来只是两根细长的棒子,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餐具功能,携带使用均很方便,而且制作材料也是十分广泛易得。自史料记载起筷子在中国的历史少说已有 3000 年,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祖先们就已试着掌握了用植物的枝干夹取食物。《儒林外史》中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我讀一本小书同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又读一本大书》中“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筷子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书籍中、言语中,筷子已经融于华夏民族的人们的血肉中。 一、演变历史 从时间上来说,筷子古称箸,箸的繁体字为“筯”,古籍《韩非子》中《喻老》篇记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是说:在过去纣王用象牙制成的筷子,箕子见了觉得害怕。纣王是商代末期的君王,也就是说,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就有史料记载的就已有 300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