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 摘 要:新《课标》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教学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5 分钟的短暂授课要求老师必须以课程要求达成度、学科素养体现度、师生互动思维深刻度、良好的预设生成调整能力、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度等几方面作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评判标准,以此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略作整理。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评判标准 众所周知,一节课只有短暂的 45 分钟,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向时间要效率要质量”便成为新世纪广阔老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那么,怎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称得上“高效”? 一、当堂达成所教课目对应的初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是必要前提 笔者在了解了许多以探究如何解决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为主题的讨论成果后发现,极少提及帮助历史老师提高课堂课标达成度的,而这恰恰又是走好我国历史新课改道路重要的、具有奠基意义的一步,是广阔历史老师不能忽视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分为不同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看似简单的三方面六小点,是能否称得上高效课堂的重要评判标准,不能顾此失彼。不可否认,历史课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历史史实,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不可走向极端,不能错误地将课堂上讲授历史史实看作是一种无能的教学方式。倘若老师上完一堂历史课,连最基本的知识目标都未达成,纵使该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手段再丰富、学生积极性再高涨,也是一堂失败的历史课。所以,为了避开历史老师死板地串联知识,新《课标》中,在“知识”后面又加上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目的就是要求历史老师刻苦钻研教学,将课堂打造成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又能提高学生历史學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寻得方法、陶冶情操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高效课堂。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一堂高效的历史课需要有高层次的历史学科素养体现度作为支撑 “学科素养”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想使这个概念变得具体、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有内涵,就要发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备课过程中搜集与所教课目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课外史料,做到“内外迁移”。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