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 基础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它的供给与服务,因此,立足点要放在学生身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供给与服务的“消费”情况。比如,学生对图书馆的消费、对图书的消费以及对图书管理员和老师提供的阅读服务的消费。这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 在这种消费观的引导下,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思考广义教育资源的供给:一是对于教育本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思考所从事的职业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讨论学生对阅读资源的消费状态,即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消费者,爱“吃”什么,用什么方式“吃”;三是对学校阅读资源供给与服务的思考,教育工作者既是阅读资源的供给者,也是消费者,所以更应该加强阅读,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工作,与学生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的再思考 “不管是从学理的思维方式,还是政策的思维方式,最终基本公共服务都要归结到学生的真实需求的满足和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治理的根本。目前教育装备工作已经进入到“建、配、管、用”的“管”和“用”阶段,治理理念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资源的建设和采购可能会变成一个前置环节。如何治理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图书从 8 万本变成 18 万本,甚至将来可能变成 800 万本,中小学图书馆也要建立联盟,并且跟高校图书馆联系起来,那么,这时图书管理员、语文老师和校长,以及相关的装备管理人员,该如何治理这些资源?治理这些资源的逻辑起点在哪里?答案是——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得到并且有效消费这些资源。 所以,一所学校的藏书是 8 万本还是 80 万本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有多少书是学生需要的,老师又是如何通过良好的服务推送给学生,让他们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吃”下去并且消化掉的。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应该以消费观引导图书资源共享,而不是以藏书观或者采购观来引导图书馆的建设。比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图书馆给不同年级推举了不同的书目,就是在图书馆分类的基础上又做了精细划分,并且采纳图书漂流箱的方式推送到每个班级,要求每位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图书。 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装备领域,像学区制管理、教育家工程、学生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