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灰暗世界里的光灰暗世界里的光 林培源的短篇小说集《钻石与灰烬》已经读完一个多月了,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表达我读完之后的那种赞叹而又无法言语的痛苦。但我迟迟没有动笔,我在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因为在我看来,林培源的小说已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的年龄。我觉得那套把“80 后”写作者一分为二地归类为消费主义泡沫下的“市场宠儿”或艺术世界中的“孤独探究者”的评说方式,已经不适合用来评价他了。他更复杂,也更真实。比起一般的写作者,他和市场结合得很深,而比起那些以写畅销书为生的作者,他又有着极为独特的文学追求。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具备清醒意识的写作者,他既明白作者的潜在意义只有在读者那里才能得以体现,又明白一味迎合读者的写作是极其危险的:读者的口味时刻在变,任何追逐读者的人,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时代弃儿。在这场“市场与经典”的两难中,林培源以自己独特的文学禀赋,与其说成功争取到了一部分读者,不如说培育和感召了属于他的读者。 从林培源的的文字里,我看不到当下年轻作者的那种喧哗和焦灼,那种急于融入时尚,却又只能廉价煽情的无力之感。林培源的文字,洁净而纯粹,没有当下流行的调笑、挪揄、伪抒情、伪浪漫,有的只是对人物生存体验的深度挖掘。这当然与林培源的另一个身份有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以这样的学养,他有意识地区别开那种以“时尚”“小资”“文艺”为标签的畅销书作者,他的思考和写作,都根植于他的阅读、生活和出生地。 一、故乡与生存况味:咀嚼人性的深度 你很难想象,一个在深圳、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并且自己也被裹身在咖啡厅、影院、KTV、图书馆、大排档、超级商场的人,当他写作时,他的笔下,出现的竟几乎都是小乡镇的风景。我曾惊诧于林培源对当代都市和流行文化的抵抗力,同样作为一个自小生长在潮汕大地的人,我对他笔下的乡镇风景极为熟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再地陷入对故乡的思索和慨叹中。 有评论者讲,林培源的写作是“有故乡的写作”,①我是认同的。我甚至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认为,这种对故土的情感已经融入到他骨子里,以致于身处时尚都市的他常常借小说中的各种人物重返故土。在小说集《第三条岸》的后记中,他自己说:“只要我在写,我便不可能绕开故乡。我的根在那里,魂也在那里。我是身体里住着‘老灵魂’的人。我无法将自己连根拔起,去书写其他陌生的物事。”② 故乡对于写作的意义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