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矛盾分析: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矛盾分析: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在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对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得出小说的主旨。这么做肯定契合小说的文体特点,但是如此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弊端也很明显:割裂分析未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要之处,呆板的解读方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教法无非是反复强化了三要素和主旨这四个概念,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未必得到提升。 课文《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部分篇幅也较长。假如讲得面面俱到,必定是事倍功半。于是,我尝试用矛盾分析法作为突破口,让课堂变得经济节约,又能重点突出,利于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形成。 孙绍振教授说,文学之美就在于矛盾,而阅读就是要把矛盾从字里行间揪出来。小说中的矛盾,狭义地讲包括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矛盾;广义地讲,还包括修辞上的悖论与反讽、章法上的异调等。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指以发现并分析小说中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深化分析文本的阅读方法。 一、发现矛盾,确定教学重难点 矛盾分析法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发现并列出小说中的矛盾之处以及不解之处,对学生发现的疑惑之处,老师要加以整理,以此了解学情,从而确定教学重难点。 事实上,在上这堂阅读课时我的学生找到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矛盾,简单排列如下: 1.祖父是清醒的,有能力施救,但他为什么没有在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时候施以援手? 2.婆婆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为什么“我”却认为她没有病? 3.小团圆媳妇洗澡后昏昏沉沉地睡着,为什么她家的人却欢乐了四五天、六七天?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4.小团圆媳妇的头发,婆婆说是自己掉的,为什么“我”却认为是剪刀剪的? 5.有二伯父、老厨子帮忙料理丧事,却为什么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 很多时候,老师确定教学目标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预设的,这样的预设当然是必要的,老师对文本的把握总要比学生更准确和到位,这也是老师教学经验的体现。然而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假如我们不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哪些是学生还不会的,那么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未必有价值了。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比对信息。那么,老师就不应该把学生视为对文本一无所知的对象,而应视之为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带着疑问来听课的质疑者。因此,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才更为合理。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