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立足文体教出“神”韵立足文体教出“神”韵 【摘 要】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容易受中考考题影响,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一般为解词、释句、理解文意。这种强调学习和积累古汉语知識、忽视文本特征的解读方法,与新课标中“随文而教”的观点是相违反的。笔者以教学《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强调文体重于语体的观点,探究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品读神话,读出“神”韵的方法。 【关键词】随文而教;神话故事;文体重于语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 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七~九年级学生阅读文言文,要达到“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近年来,由于广州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比较固定,考点主要包括解释重点文言字词、翻译句子和理解文意,致使文言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很多老师不厌其烦地带着学生整理课本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多种文言现象,积累推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特别文言句式,敦促学生翻译全文、背诵警句。貌似脚踏实地地教学活动,实际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记忆和训练上,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具体特征,影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提升语文素养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文言文这种语体单独列开,冠以特例,而应当立足文体,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教出语文味,真正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建立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笔者以初中语文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探讨如何教读文言神话,教会学生读懂、会读神话故事。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立足文本,确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 笔者由于参加了学校与广州某高校合作的“卓越老师提升工程”,接到任务要准备说课、磨课和上课等活动,这一次恰好选择教学人教版 20XX 实验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课《短文两篇》。这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整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有关探险的课文,不过,25 课有别于其它课文之处在于,这是两篇文言文,其内容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