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 微观系统:个体在其中进行面对面接触或者直接接触的系统。(属于社会环境的生态系统分类中的一类) 4. 发生认识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其认知结构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5. 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幼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喊叫、笑、身体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6. 道德认知: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7. 平衡(皮亚杰):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是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个体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8. 自律道德: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平或不公平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9.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异常行为。患儿对外界信息刺激缺乏积极的反应,孤独离群,情感冷淡,行为单调刻板,语言障碍尤为显著,多数患儿智力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个别患儿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机械记忆力。 10. 期望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导论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可以是生理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需要引起内驱力的增强,从而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最终引发了一类或一组特定的行为活动。 二、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 三、阿尔德弗尔(C.P.Alderfer)的需要理论 (1)生存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生存,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组织为使其获得这些基本条件而提供的手段。 关系需要:主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成长需要:关于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它需要通过开拓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来获得满足。 (2)三种需要并不是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