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高职学生的“就业后”能力的培育论高职学生的“就业后”能力的培育 摘要:针对当前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进展的观点和思想,该文从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进展能力的角度论述了就业与学习、初次就业与就业能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对教育部 16 号文件的正确理解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初次就业;“就业后”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进展在当代的中国正方兴未艾,各种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进展模式的观点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较为主流的观点是:为了高职学生能够尽快地就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以技能教育为主,以学生的一技之长来猎取社会的工作岗位。既然是以技能为主,所以,基础理论教学或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就可以忽略甚至取消。比如,数学、英语、力学和电子电工学等课程都可以不学。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而得出的,同时还有教育部 16 号文件作为该观点的支撑。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结合我们的讨论和教学实践,认为是不可取的,甚至会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其相反的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以上观点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问题 就业本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学生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好的职业,学生家长希望学生上了高职后,能有一个好的去处,学校也希望有高的就业率来提升学校的声誉。 看起来大家似乎都同意高职以学生能尽快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模式。但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就业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当前的社会形态来看,就业应该分为初次就业和终生就业。在计划经济年代,一个大学生毕业就业,可以说这个学生基本上就已经终身有了职业了。而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一个学生的初次就业不等于他就终身就有了职业.而我们的学校是将学生初次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还是将学生的终身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目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所谓初次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目的,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追赶社会的就业热点 ,以短、平、快的方式教学,以学生学到社会就业热点的一技之长来进行教学。而终生就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对学生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这种能力的培育在学生一生中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终生就业教育模式中,既包含有学生初次就业能力的培育,也包含有未来就业能力提升的培育。我们认为以初次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应急教育教学模式,不是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