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资料分享| 深圳蛇口港城关系发展案例招商蛇口在工业园开发与运营方面,大致经历四次升级与发展。企业在1979 年首次进入工业园领域,构建蛇口工业园 1.0 版本。 1.0 的模式为“港”,在创业之初,招商蛇口园区主要是依托特殊政策红利和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工业。在以上定位之下,蛇口园区1.0 版本的主要特点在于加速完成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就是简单的港口建设。最初的蛇口是要满足原材料和产品进出需要, 吸引外来投资, 其关键在于港口, 整个园区建设、经营都相对粗放。此外,因为当时园区更多立足工业生产,因此在城市配套和居民生活方向相对简单,仅仅满足基础居住需求。1981 年初,蛇口港(今深圳港蛇口港区)正式开港,1983 年,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蛇口港正式获准成为对外开放口岸。 1993 年,蛇口港完成全部码头的建设工作,全面投入生产运营。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1995 年之后蛇口模式进入2.0版本。 2.0的模式为“区”,即蛇口工业区逐步形成。随着港口成立,就有了通路、通电、通水,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在园区开始逐步具备规模之后,蛇口开始主动加强产业运营和调整,同时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1980 年蛇口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宏气体建成投产,招商局作为工业区建设的主体,负责招商引资,工业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之后三洋电机、凯达玩具、广东浮法玻璃等专业资料分享外资企业陆续落户,港口后面的蛇口工业区逐步形成。在此期间,园区内中低端简单加工制造开始向中高端产业转移。园区有选择性的逐步减少低端加工工业比重,提升高科技企业含量。与此同时,考虑中高端产业人才需要,园区开始加大基础设施服务力度,构建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园区收入来源开始多元化,包括租地收入、供水供电等工业配套和生活服务收入。2001 年之后,蛇口进入 3.0 模式。3.0 的模式为“城”,与此前偏重产业有所不同,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张升级,工业园本身开始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一部分或者城市新区。此外,伴随园区整体经济能力的增强,区域内中低端加工制造开始被高科技企业、金融创投和贸易服务逐步替代,城市功能、就业环境和产业创富能力成焦点。基于以上时代变化,使得蛇口3.0 模式开始注重城市功能、宜居自然、国际联通和创富平台的打造,蛇口已经从一个偏僻荒芜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人均GDP超过 6 万美元的现代化、国际化、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