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试论教育理论的学科化试论教育理论的学科化 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在业内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离开教育学界,却并不被“其他严谨的学术同侪”所承认,在教育学者努力构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同时,教育学却被其他人看做是一门“次等学科”,这确实令人难堪。事实上,相对于“非次等学科”的讨论者们,教育学者的付出并不少,但得到的认同却不多,“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并且,“多年来‘教育学’已逐渐接受屈居次等学科的地位……无法找到一种显示出其学科地位的声音去作出回应”[1],教育学处于一种迷失自我与学术缺位的状态之中。面对窘境,是继续寻求教育理论的学科认同,还是在反思的基础上另谋出路,便成为新世纪教育学能否继续健康进展的重要抉择。 一、“方枘圆凿”与学科化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最初以一种混沌的方式存在,随着人的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分化,混沌的认识不能再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将大而全的认识经抽象分割为一组组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便能够有效地满足实践的要求,并指导实践继续深化地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化出现了。学科化既是实践进展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理性进展的结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为人的进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在形式上,它采纳了系统而法律规范的手段,有效地保证了认识能深化而持久地进行下去;在目的上,它解决了混合性理论缺乏针对性的缺点,有效地保证了具体理论与具体实际之间一对一的效度;在内容上,学科化形成了一套系统法律规范的流程,保证了它的可检验、可重复和可推广,加强了人们对分科的认同感,保证了学科化的信度。基于此,学科化的实践观流行开来并成了人们解释世界最常用和最权威的一种手段。 学科化的出现带给人们诸多便利,在实践日益复杂的前提下,学科化以其有效性处处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兴盛,学科化更以契合科学主义的特征大行其道,一时间,是否“学科化”甚至被等同于是否“科学”。科学追求确定性,于是学科化也开始寻求法律规范,以期更为符合科学进展的要求。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逐渐地,这种法律规范地解释世界的方式被奉为圭臬,甚至当一种理论尚未学科化时,便不被大众所承认。由此,学科化被上升到了“唯一”的高度,更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拥有了这种权利,便拥有了言语与实践的力量,反之,则一无所获。当学科化从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变为唯一的方式后,学科自身也开始背离它产生的初衷,它不再是一条通往未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