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部编版语文《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峨眉望月 遇诗仙——《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品诗悟情:扣住“山”“水”“月”“发”“向”“下”“夜”等,学会抓意象、抓关键词,品景、悟情的方法,感悟诗歌牵挂与向往交织的复杂情感。 (重点) 2.品诗悟人:解诗识人,深刻体悟诗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难点)二、新课导入(3 分钟) 咿呀学语时,我们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年少时 ,我们又会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长大后,我们不自觉怀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曾经。月——不仅是漂亮皎洁的动人景象,而且还寄予了某种特别的情感,而谈到写月,诗仙李白就值得一提,他给予了月新的生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仙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太白十诗九首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李白《玉壶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设计意图】以月为切入,设置情景,同时整体了解诗仙李白写月的诗句。 三、新课设计板块一:初品峨眉月——一识月中情(一)寻月溯源——初感知(5 分钟)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你能从诗歌题目中读到哪些信息?明确: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自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和诗歌导读,理解诗意,说说《峨眉山月歌》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诗人离开家乡,出门远行。 3.诗人的行程是怎样的?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诗人此次行程大致有多远,其离家远行的原因是什么呢?衔接材料一: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此次远行是李白 24 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当时李白“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次行程大约有 400 多公里,本诗是诗人乘舟途经平羌江所写。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的注释和导读,结合背景,扣住诗题和诗中相关信息初步感知诗歌。 (二)月伴起程——品月景(8 分钟)1.诗人离家远行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请用所见的画面来回答)【同桌讨论】分析思路:①抓意象(特点、状态)②展开想象,绘画面③以诗人的口吻叙述示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