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音乐课的境界追求音乐课的境界追求 二、课改推动时期的教学讨论 高中课改启动之后的几年里,随着课改的不断推动,音乐老师对课标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使高中音乐教学在前一段教学探究基础上,产生了多种新的教学实践讨论。概括来看,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讨论,二是关于模块教学形式的讨论。 (一)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讨论 在高中音乐课改实践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怎样上才能体现高质量是老师关注较多的问题。在“以倾听为主”的学科理念背景中,这一问题已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倾听与讲解、倾听与记忆、倾听与实践、倾听与表达、倾听与教学生成等一系列教学关系层面。 1.倾听与讲解 先举一个音乐鉴赏教学的例子,一位高一学生向教他的音乐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音乐课欣赏乐曲时,我正听在兴头上,您却插几句解释的话进来,感觉有点难受。老师,请您别多讲,好吗?”这个案例引发了许多音乐老师的思考:音乐鉴赏教学要不要讲?能不能多讲?讲什么?怎样讲? 为什么不能多讲?因为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指向性的特点。音乐音响的直接性特征与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中不能多讲。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体验音乐音响,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特点。音乐教学中,不能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对音乐的倾听,不能用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当然,不能多讲不等于不讲,那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老师应该讲什么和怎样讲呢?适当地讲解一些思辨性、非音乐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内涵,着重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而不是具体解释音乐内容应该是较好的选择。此外,在倾听和鉴赏音乐的过程中,老师应更多地利用肢体语言,运用丰富的表情与手势来表达和提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倾听与记忆 一些高中老师关于“音乐作品记忆与积累”的调查显示:许多在音乐课上听赏过的音乐作品没有给学生留下印象,学生没有记住,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就这样成了过耳之声。这种现象亦引起一些老师的思索:为什么记不住?应该记住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住?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将音乐音响保留在记忆之中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过程。音乐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音乐音响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要让学生记住所听音乐,必须符合记忆的心理规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