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育模式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增长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育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进展的主题。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培育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第一线的技术型创新人才,它的创新是建立在产业服务的创新、生产建设中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有利的进展时机,高职教育人才培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在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职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定位 长期以来,高职层次教育形成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育导向 ,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育;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转向所供给人才的素养和质量能否满足各行各业的现实需要,使高等职业教育从同质精英培育走向了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和科学技术进展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优势最强的制造基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改革开放后浙江省政府筹办的地方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是为浙江省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第一线培育适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除了承担企业所需的各类技术培训、职工培训、考工等任务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浙江省经济建设需要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这就要求电类专业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院组织专业老师深化电子类行业企业调研,将电类专业的就业面对定位于电子产品的生产、设计、销售及技术服务产业链的岗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位群中的中、低级职位。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符合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育目标,成为融合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相对稳定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地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进而适应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