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几点思考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几点思考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昔日辉煌一时的重点中专专业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学院,以独立的教育类型进入高等教育行列,对于缓解高招压力,衔接就业轨道,承担起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的重任,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转轨后的某些困惑,也不容忽视。它的定位与进展已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创新意识;制造能力;“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是否恰当,是否准确,是高职院校是否快速进展的基础。假如定位过高,培育的学生达不到定位水准,企业也就无法定位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与企业就会失去信任。假如定位太低,培育的学生超过了定位水准,企业就能可掏出比较低的工资,获得比较高的利润;而学生则因酬劳少而不愿去企业。于是就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不好的现象,招生也相应出现困难,办学就出现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与进展已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教学定位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的一个两难问题。为了加强技能训练,不少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将文化课肢解得七零八碎,导致专业课老师叫苦不迭,无奈只好在专业课中舍命补基础。现在迫于“专升本”的需求,削弱必要的技能课,建立“通才教育”机制等等。这种摇摆不定的教学思维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内耗。 在世界职业教育史上,围绕是重理论学习还是专业实践,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教育应对模式。一种是前苏联的结构性应对模式。它重基础理论,一切按计划经济运转,供需关系由政府宏观调控。学生常常由于专业实践过少,专业面对过窄,职业技能单一,难以适应市场的严峻挑战。另一种是美国的功能性应对模式。它通过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功能上满足经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但它难以保证社会需求与教育实现有预见的远期动态的吻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在未来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岗位上难以运用自如。这两种教育应对模式的利弊为我们提供借鉴。那就是根据市场条件下职业教育进展的规律,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入手,既重视理论知识,又重视实践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大力进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