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性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性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其历史地位自不必说。单从鲁迅的作品看来,其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艺术以及深邃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中也鲜有人可与之媲美。虽然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被冠以复杂深邃,甚至晦涩难懂的标签,但是在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选编中从未淡出。所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鲁迅作品的选编原则、老师及学生的接受情况讨论具有文学与现实的双重价值。 一、选录作品的原因及概况 鲁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抵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贵的精神内涵。 因此,鲁迅作品选入语文教材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有针对性地选录了三篇。分别是人教版必修一散文单元(第三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三小说单元(第一单元)的《祝福》、必修四杂文单元(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它们分别出自鲁迅散文集《华盖集续编》、小说集《彷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加之小学及初中对鲁迅作品的学习,这些选文基本涵盖了鲁迅的各类作品。以此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作品的解读和接受情况 (一)老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情况分析 当今的老师队伍中,部分老师对于鲁迅作品有着一定程度的误解。例如,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鲁迅的文章语言晦涩,思想情感深奥难以把握,时代背景复杂难以把握等。在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潜意识里对鲁迅作品形成了定向思维,在主观上加大了鲁迅文章的难度,从而产生内心潜在的排斥感。 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与高考联系紧密,因此对作品的解读普遍存在功利性目的。20XX 年之前,高考对现代文的考纲要求是有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新闻等)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等)二选一。在教学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做人物传记,因此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