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具体包括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一、微观与宏观的预备知识 问题:一定会有两个人同一个月份出生吗? 条件一:只有两个人。 答案:不一定。条件二:有 13 个人以上。答案:一定。 条件一是微观。条件二是宏观。微观正确的,宏观不一定正确。反之亦然。理解不了,就不要再往下看了。 二、基本假设 整个经济体中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称之为消费者(用工资消费),一部分称之为投资者。每个人都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注意,消费者与投资者是抽象的。现实当中消费者同时也可能是投资者,把双重身份的消费者当做两个人,一个人是消费者,一个人是投资者。现实当中投资者肯定是双重身份,既投资也消费。也把投资者分成两个人,把投资收益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投资收益当作他的工资。这样简化之后,消费者就是只用工资消费的人,投资者只投资不消费。 同样的理由,商业银行是纯银行,不消费。政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财政,纯消费者,可以把税收看成这个纯消费者的工资;一部分是央行,纯货币管理者,不消费。 以下开始的模型全部涉及到简单的算账,对算账头疼的也不要再看了。 三、利润与生产过剩 模型一 : 假设:整个社会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消费者,一个是投资者。社会全部产品是100个苹果,苹果初始价格 1 元 1 个。消费者所有货币数量为0 元。投资者货币数量为90 元。 经济开始运行: 投资者投资 90 元,全部用于给消费者发工资,生产 100 个苹果。每个苹果成本是0.9 元。 消费者有90 元,买回90 个苹果消费。 投资者收回90 元货币成本,剩余10 个苹果。 剩余10 个苹果卖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