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蜂的寓言》看经济 在经济学中,有很多经济学原理都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体现出来了。十八世纪初,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蜜蜂的寓言》一本书,讲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最初,这群蜜蜂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结果整个王国百业昌盛。后来他们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 消费的增加是储蓄的减少,在中国人的眼中,传统的观念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但这种个人的美德引起的储蓄量的增加、消费的减少却使得经济变得衰退。增加消费有悖节俭的美德,但却有利于整体经济繁荣。这就是“节约的悖论”。这则寓言用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结论,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政府开支以及净出口等。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加消费可以刺激经济。 《蜜蜂的寓言》中看出对于节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节约,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偏冷的时期,政府的政策和舆论都朝着鼓励和刺激消费。那么这种刺激消费的行为与我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又是不是相悖的呢?曼德维尔在300年前揭示的“节约悖论” 出现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我们又在现今社会中看到了“节约悖论” 出现在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经济活动行为短期化中。 经济学中的有一个基本规律叫合成谬误,即当所有的局部都是正确的时候,全局往往会陷入错误。“节俭悖论” 即是一个证明,当社会上每个人都节俭的时候,国民收入往往会下降,从而最终导致每个人生活水平都会下降。明白“节俭悖论” 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的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 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非常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 ,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 这则寓言还引出了一个关于扩大内需的原理,我们应该知道,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这是人人都承认的。在短期中,当总供给已等于甚至大于总需求时再增加总需求会引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