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行障碍 人格障碍 第一部分 品行障碍 特征:指儿童少年期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性品行。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儿童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如:过分好斗或霸道,呈现攻击性(从个人至团伙); 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躯体; 性虐待(男性为主,多见青春期后); 严重破坏公物; 纵火(从玩开始,渐至习惯和爱好); 偷窃(始于学龄期,从家庭,从无意识至有意识,进而发展至外出行窃,常伴说慌。); 反复说慌(7 岁后,始于逃避惩罚,后经常性,渐渐成习惯,而难辨真假); 逃学或离家出走(学龄期); 频繁地大发雷霆(2 -3 岁始暴怒、吵闹,渐渐违抗成人指令无端打人伤害人,持强欺人,打群架,索要其他小朋友钱物到抢窃); 不服从(故意、被动攻击、与家长老师对着干); 明确长期存在上述任何一顶表现,均可作为诊断,但单纯的反社会性或犯罪行为本身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本诊断所指的是某持久的行为模式。发病率中国 9 4 年报道为 1.45%,13岁患病率最高为2.24%,男的远高于女的为3—12:1,16岁以后发病少见。 病因诊断: 1、生物学因素:遗传、生理功能异常(剌激后心率慢,反应水平低,从剌激到恢复速度快),5-羟色胺功能降低与攻击有关。有人发现品行障碍儿童早年遭遇生活事件多于正常儿童;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怀孕期间情绪不好以及患各种躯体疾病、早产、异常分娩等相关。 2、心理因素:患儿具有情绪不稳、好攻击、冲动和适应不良等特征。在幼儿园就具有高冲动、低焦虑、低奖励依赖性幼儿更可能发展成持续性反社会性行为。 国外学者用下列 3点解释品行障碍儿童特点①视他人为敌的原则来解释社会问题,②不会表述、解决问题,除了攻击,打架,③很少考虑后果,也不会接受教训。 3、社会因素:不良家庭发病率高。如父母不良榜样,离异,棍棒教育或放任不管等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一般在十八岁以下,持续六个月以上;日常社会功能,生活、职业、学生均明显受影响。各种品行障碍症状都有。 对立违拗性障碍,一般在十岁以下,持续六个月以上,日常社会功能,生活、职业、学生均明显受影响。绝不会发生偷(勒索)、抢家中或别人东西、财物;不会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也不会进行躯体虐待;也不会持凶器行凶伤人;也不会纵火。 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是持久的攻击性、社会紊乱性或违抗行为与明显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