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苏秉琦 殷玮璋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我国考古学,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1979年 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考古学规划会议上,我们曾经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引起各地的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并适当地把它列入今后的工作计划之中。这里,我们对这个问题再作些探讨,以期与同志们进一步讨论。 关于我国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的划分,是我国考古工作获得飞跃发展后提到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一学科获得的发展却相当迅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无论从上下所跨的时代或涉及问题的广度来说,都是空前的。很多空白已被填补;不少重大的课题被提到我们的面前。我国的考古学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体系。这一切都表明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是我们今天提出探讨区、系、类型这一课题的前提。 以新石器时代考古来说,解放前的工作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的少数几个地点,而且工作很不深入。例如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对它们的特征、分期、分布、时代等都不是很清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少遗址已经试掘或正式发掘。已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文化的内涵、分期、年代等都了解得比较清楚。碳十四测定年代的方法和其它自然科学手段应用于考古学,为建立比较可靠的史前时期的编年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置于可靠依据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作一些基础性的研究,组织并推进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六千处之多。它们的时代绝大多数是距今七至四千年间的遗存,就其文化面貌来说也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与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在已经命名的数十种考古学文化中,除了一部分可能存在前后承继的关系外,其它各种考古学文化溯其渊源又是什么关系呢?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处扩展;其它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它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各地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