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基础知识讲座一、温泉概论(一)温泉概念简称“处女水”,国际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凡泉水温度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都称之为温泉, 反之,凡泉水温度低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 均称之为冷泉。 温泉是相对于冷泉而言的。 国际矿泉协会曾建议以 20℃作为温泉和冷泉的划分线,各国的划分有所不同,日本和中国的温泉和冷泉是以 25℃作为标准来划分。台湾 1994 年 7 月 22 日发布的《温泉标准》给温泉的定义:指温泉露头或温泉孔孔口测得之泉温为30℃以上,且泉质符合下列各款之一者:(1)溶解固体量在 500mg/L 以上;(2)主要含量的阴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或氯离子在250mg/L以上;(3)特殊成分:游离二氧化碳在250mg/L 以上,总硫化物大于1mg/L,总铁离子大于 10mg/L 或镭大于 1 亿分之一。温泉露头或温泉孔孔口测得之泉温小于30℃,且其游离二氧化碳为500mg/L以上者,属冷泉。一般而言,温度大于25℃且含有一种以上有机物质的泉水即称温泉。通常温泉所含的物质为溶存物质,有游离碳酸及重碳酸17 种物质,依据成分浓度与温度的不同,泉质也不尽相同。(二)温泉的形成一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 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 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 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 这种原因所形成的温泉叫做硫磺温泉,又叫硫温泉,或硫酸盐泉。二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至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 )。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 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 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 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 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 (静水压力差 )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 热水即可源源不断涌升, 终至流出地面, 形成温泉。温泉的形成需具下列三条件: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