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强度的数学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性地阐述了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物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复杂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显得苍白无力。加快发展劳动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是价值理论得以发展的唯一出路。显然,要想定量分析劳动价值,就必须建立劳动价值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首先必须弄清楚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变量的真实内涵,并做出精确的定义。 一、劳动强度的传统概念 马克思认为:“增进劳动的强度,意思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的支出”,他还将劳动强度定义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并认为:“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扩大同一劳动者照管的机器的范围”、“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增进劳动的规律性、划一性、秩序性、继续性和能量”(《资本论》第1 卷第438 页)等都可提高劳动强度。然而,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是什么内涵呢?他并没有阐述清楚。 劳动强度是一个容易进行主观感觉而不容易进行理性抽象的概念。过去,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劳动强度。 1、劳动者主观感觉的紧张性、疲劳性和痛苦性。一般来说,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觉越紧张、越疲劳、越痛苦,其劳动强度就越大。然而,主观感觉毕竟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由于人的主观感觉受众多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劳动强度应该是一个客观的量度,主观感觉的劳动强度 2 不能作为衡量劳动强度的客观依据。 2、劳动过程所完成的工作量密度。工作量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如果单是从工作量密度来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就意味着犯了两个错误:①把劳动强度等价于劳动密度,事实上,劳动密度的提高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复杂度来实现;②把劳动量等同于工作量,事实上,工作量与劳动量之间存在如图8 所示的函数关系。 图 8:工作量与劳动量的关系 二、劳动密度的分析 马克思把劳动的持续时间称之为劳动的外延量,把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称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强度( 《资本论》第1 卷第437 页) 。根据以上思路可得动总价值量 =劳动的内含量×劳动的外延量 马克思认为,劳动量的度量单位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把劳动者在标准状态下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