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与路径选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冯晓英 2012年新年伊始,《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民发〔2011〕210号)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已经纳入制度化轨道。北京是一个有着近800万流动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流动人口能否顺利融入社会,直接影响到首都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北京常住流动人口1的基本特征 北京是一个流动人口高度聚居的城市,截止2011末,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742.2万人,已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8%,流动人口规模仅次于深圳和上海,位居全国城市的第三位。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简称“六普”)数据表明,尽管北京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但是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时相比,流动人口结构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是继续保持年龄优势。常住流动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流动人口总量的62.8%,其中 20-29岁组占38%。流动人口的年龄优势直接转化为对减缓北京人口老龄化速度的贡献。 二是性别结构改善。2010年北京常住流动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18.9,比“五普”时的150.8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以及迁移人口家庭化趋势日益明显。性别结构的改善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是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6岁以上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现初中及以下人口比例稳步下降,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由 2000年的10.9%快速攀升至 24.4%,即每 4个6岁以上常住流动人口中已有1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四是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上升。2010年北京市常住流动人口以农业户籍人 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统称为“常住外来人口”。为了与北京市对流动人口称谓保持一致性,本文对国家统一规定的“常住外来人口”统称为“常住流动人口”。 2 口为主的格局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非农业户籍人口已经由2000年的25.8%升至32.3%,占流动人口的1/3,反映了城际间人口流动快速增加的势头,它不仅对北京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传统的农民工管理模式提出了与时俱进地的改革要求。 五是职业层次提升,行业结构改善。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2010年流动人口中脑力劳动者所占比重已经达到25.6%,比2000年增幅10.1%,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半壁江山。从行业构成考察,2010年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