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简介】 1、均衡发展阶段: 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特点:“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平均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2、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开始大转移,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开始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多个方面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强力布局工业产业的做法,首先在东部地区进行改革开放,意图通过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和辐射全国其他地区。 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东部地区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益,吸纳了大批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技术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和不同的特色。 3、协调发展 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具体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事实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 20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这种区域发展战略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的拉大;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