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 214 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一、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 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此项艰巨的任务, 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 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 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 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历 4 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 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 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 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秦国军队对水路的利用从陕西省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汉口,汉水入长江之处)。由汉口,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从洞庭湖(湘江入湖之处),沿湘江溯流南上, 由永州市,沿湘江,进入广西全州市, 至兴安县(灵渠)。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 经桂林、 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 经昭平, 至梧州。 从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旧称粤江),入海口在广州;若溯流,则可西向,进入广西腹地。二、修建原理。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 水往两头流”。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 中间低 , 形成了“湘水北去 , 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 , 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 , 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古代修渠技术人员在作了详细考察之后, 选择了湘漓二水相距 4 公里处 , 即今分水塘筑坝分水 , 这里水流平缓 , 有利断流筑坝 , 且地处湘江上游 , 水位相对要高 , 筑坝拦水后水位又进一步提高, 可开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水。这一选择充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