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昭化区石井铺乡小学陈娇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健康的学习心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反映,是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一、语文学习应该培养的习惯1.提前预习的习惯。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预习要求主要包括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指导预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开学之初,我特意用了一节课带领学生预习,告诉学生到“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阅读提示)中去了解学习要求,然后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并且要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和同学探讨解决,这就让学生对预习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为自学课文指明了方向。同时,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在课前做到自主预习,老师上课和学生课堂学习都十分得轻松愉快,并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这样大力提高了学生对课本的自主学习能力2、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前,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会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情况并且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书来学习;阅读时,应当讲究阅读的质量,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些语文课文要边读边想像,借助形象地感知其中的重点词句来更好的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3、动笔动手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4、动脑提问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5、认真书写的习惯。学习语文课之始,我们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2.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发展良好习惯和消除不良习惯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根除,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一定的自制力,经过严格的训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3.及时调整,反复训练。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