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 新华网济南10月17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丁锡国、茆琛、张建新)今年9月1日,山东省17个市同时启动了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此后一个月内,济南市就有1140名毕业生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其中784人是本科毕业生,比例接近70%。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大学门槛变低,就业门槛抬高 山东财政学院一位教师告诉记者,三四年前,学校对博士生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今,经常有10多名博士生为一个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竞争。博士生的就业状况尚且如此,其他本科生、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大学招生规模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使许多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大学毕业生显得猝不及防。 据劳动部门介绍,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所能增加的岗位每年只有800万个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登记失业者在攀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4年达28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2%。2006年达413万人,增幅为22%。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的周莉敏认为,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打乱了既有的金字塔形的人才需求结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在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的条件下,大量大学毕业生的涌入,势必造成人才暂时的相对的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 2 “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小黄说,“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没想到毕业了没人要了。花了家里那么多钱,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给家里人交代?进大学的门槛是降低了,什么时候就业的门槛也降低就好了。” 市场要“包子”,高校给“蛋糕” 眼下的就业市场有两种现象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赵振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的结果。以上海为例,近10年来,共淘汰了40多个职业,又新生了近100个职业,于是形成了人才供需与配置的时间差。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