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一种个体现象,品德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并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影响?思想品德培养方法有哪些呢?一、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影响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一般来讲,初中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朝夕相处的紧密联系使得家庭环境成了影响初中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来自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前者包括家庭的人口结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后者包括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与方式、家庭的氛围和作风等。2、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当代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脱节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观念所造成的。《课程标准》的出台、课程的改革、评价的改革、教师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使中国的基础教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本文旨在学习、运用《课程标准》,结合试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情况,就新课程给品德培养带来的生机谈几点体会:一、生活内容成为学习资源,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1.教材成为学习手册传统的思品教学是通过学习一个榜样事例,明白一个道理,即学文明理,然后通过辨析深化明理,最后导行,说说该怎么做。这个榜样事例大部分是名人、革命先辈的事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学后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的孩子说说一大套、做做做不到,知行严重脱节。而我们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内容都源于孩子们的生活。把原来的教科书变成了学习手册。一打开《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就是《致一年级小朋友的一封信》:“亲爱的小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名小学生啦!让我们和你手中的书一起走进你向往的小学生活。这是写你自己的书……这是你爱读的书,这也是你自己写成的书……让我们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走进新的生活,去创造幸福的童年。”读来很亲切,就像知心姐姐在跟小朋友说话。第一册内容有四个单元,即四大主题,分别是:“你好,新学校”(认识新环境)、“我的新生活”(从心理上引导交往、合作、学习)、“我爱我家”(孝亲爱家教育)、“我们一起迎新年”(了解过年风俗,说说明年的心愿)。从内容来看,这四大主题是一年级小学生现实生活的写照;书中插图画面形象、生动,结合课中学习,有的还可以用亲手画的形式教学。这本书小朋友爱不释手,课间也会有孩子把它当作连环画看,当作自己的书看。2.撷取生活的浪花成为学习的内容新教材的实验,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发现者、创造者、行动研究者,也使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我在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教学内容素材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且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这样的新课堂学习,生活气息浓。生活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孩子觉得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孝亲爱家的情感基础。传统教材,教育孝敬长辈这类主题的榜样事例是陈毅元帅回家看望母亲时,帮久病在床的妈妈洗尿裤的事迹。陈毅元帅的事迹固然可敬,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而且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不是为了道德而生活,道德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品德的培养应遵循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逻辑。因此,新课标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新课堂教学让德育回归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