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节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元素周期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3.AZX,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4.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个横行各为一个周期,每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左→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周期序数=电子层数5.第一(2)、二(8)、三(8)周期为短周期,其他周期为长周期6.周期表有18个纵行.8、9、10叫第Ⅷ族,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7.碱金属元素与氧气、水的反应4Li+O2=加热2Li2O2Na+O2=加热Na2O2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8.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9.碱金属元素除铯外,成银白色,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密度小(上→下↗),熔点低(上→下↘),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10.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11.卤族元素由F2→I2颜色越来越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增高(F2:淡黄绿色气体、Cl2: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12.卤族元素与氢气的反应H2+F2=2HFH2+Cl2光照或点燃2HClH2+Br2加热2HBrH2+I2加热2HI(可逆)13.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减弱,与H2的反应程度越来越不剧烈,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14.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15.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一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16.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叫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第二节1.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远的高2.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同一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3.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为84.镁与水反应:2Mg+2H2O=2Mg(OH)2↓+H2↑5.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实质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6.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7.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①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它所处的族序数,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②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负化合价=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的得到的电子数§第三节1.钠与氯气反应: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烟;未反应完的氯气在集气瓶中呈浅黄绿色2.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3.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Na·+.Cl:→Na+[∶Cl∶]-¨¨4.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5.①共价键成键微粒:原子②键的本质: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③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键④存在范围:非金属氧化物、酸、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6.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完全由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7.不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8.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9.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断裂,新键形成10.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比化学键弱得多;组成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14.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可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形成条件:非金属性强、原子半径小(N、O、P)★第二章§第一节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3.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4.反应物的总能量高生成物的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