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自学笔记1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 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 被动监测 (20 世纪 50 代)— 主动监测 (20 世纪后期) — 自动监测 ( 20世纪 70 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 ;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 个化学类别68 种有毒物质。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技术法规: 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 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 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 (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11.大气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为3 类:风景区、居民区、特定工业区)、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锅炉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