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章种群调节一个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只能达到环境容量。此时种群数量还是变化的,或在环境容量上下波动、或减幅振荡、或增幅振荡灭绝等,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种群数量波动时,种群调节表现明显。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种群中进行过许多种群调节研究,主要是针对波动种群的调节。最经典的种群调节例子是加拿大的猞猁(哺乳动物,外形象猫,但大得多,皮毛厚而软,珍贵),由保存了1800 年后捕猎其皮毛的记录,得出猞猁种群每9~10 年一个高峰,平均是9.6 年,每次高峰后捕获数量急剧下降。北方鼠类(旅鼠、姬鼠、田鼠、小兴安岭的棕背鼠平)种群 3~4 年一个周期;蝗虫种群1695~1895 年间每 40 年大发生一次。种群数量变动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作用的结果,而影响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因素是复杂的,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组合也是多样的。生态学家为揭示种群调节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学说解释种群调节的机制。不同的作者(Odum, Price, 孙儒泳、徐汝梅等)均作过不同的归类说明。§1. 动物种群调节学说一、非密度制约因素某种因素对种群的效应与种群密度无关,这类因素统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当种群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这类因素起着限制种群数量的作用,其本身并不受种群密度所制约,如气候因素。1. 气候学派①代表人物: (以色列) Bodenheimer(博登海默 , 1928)。②主要观点: a.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b.种群数量和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 c.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种群的稳定性;澳大利亚动物学家Andrewartha( 安德烈沃斯 )和 Birch( 伯奇 )(1954)研究蓟马种群长达14年,认为有利于蓟马种群迅速增长的天气期限不够长,是限制蓟马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以致于蓟马没有足够的时间增加到环境容量。而竞争食物的结果对种群数量影响不大,密度制约因素不是重要的。他们反对把环境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因素,反对使用 “平衡密度” 和“稳定状态” ,主张把环境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天气、食物、同种的其它动物与生活场所、异种的其它动物与生活场所,认为这四种组成都能对动物的数量和分布起决定作用,究竟哪一种因素对动物的数量和分布起决定作用,则应作具体分析。气候学派提出了自然种群动态理论,认为自然种群的数量可由三条途径因气候影响而受到限制:(a)资源的短缺,如食物;(b) 资源的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