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生日相同的概率”教学设计宜昌市点军五中袁忠清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频率与概率”第三节“生日相同的概率”(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可以通过试验,用试验频率来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上节课提出了求“ 50 个同学中有2 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用的是真实试验的方法,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抽样调查 . 本节课紧随上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体会到用调查的方法既麻烦又费时,有时甚至难以实施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试验(调查)?从而引入“模拟试验” . 教材首先给出了一种模拟方案,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模拟试验的设计和操作强化对概率意义的理解 . 随后,根据计算器可以产生随机数的功能,教材提出了以计算器为工具的模拟试验, 这为学生较大量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提供了可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只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更接近于真实结果. 同时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让学生从对具体的随机试验的形象思维提高到可以用“数”来代替的抽象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模拟试验代替实际实验的意义,认识几种简单常用的模拟试验方法. 能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整数的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并会由模拟试验的结果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经历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发展随机观念 . 3.通过让学生设计模拟试验方案并实施操作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苦和乐趣,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对模拟试验合理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1.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估计 6 个人中有 2 个人生肖相同的概率. 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这个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调查、收集数据的?求得的概率估计值是多少?2. 提出问题:能不能找到一种替代方法,不用进行实际调查也可以估计这个问题的概率?【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回忆实际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到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意识到引入模拟试验的必要性. 二、探索1. 用替代物做模拟试验(1)看一看 . 阅读教材关于摸球试验的陈述. (2)试一试 . 四人一小组,按照教材的说法动手试一试,每组做两次试验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摸球试验能替代实际调查吗?课本说法有道理吗?②每次摸出后不放回可以吗?【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