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十二讲: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