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科复习之语文篇:中学文言常用实词说解 或 [析形] 或,会意,甲文作“”从戈从口,“”象城形,由“戈”保护,会意为“国家”义。《说文》:“或,邦也。域,或又从土。”《说文移注》:“邦者,国也。”《广雅·释训》:“域,国也。” [释义] 本义:邦国、封国,名词。这个意义后来加“”,写作“國”,简化为“国”。或与國,是古今字。 我先且受天令,商宅受或《秦公镈铭文》 ——秦武公说:我的先祖秉承天命,视赐邑封国。 [假借义] 1.有人,有的人,有的,有时,无定代词,表示泛指,虚指,一般用于句首做主语。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相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病梅馆记》 ——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 2.有时,偶或,副词。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人谈起了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可以看到。 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狱中杂记》 ——有些大强盗和多次犯案的贼、杀人犯、案情重大的囚犯,染上这种病的人十人中不到一两个,偶或染上了这种病,随即又好了。 3.谁,哪个,怎么,哪里。疑问代词与“何”同。 汲汲忙忙,或暇著作《论衡·书解》 ——匆匆忙忙,怎么有暇著作呢?4.或许、或者,连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如果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估量的。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吕氏春秋·察今 ——后人或者增补它,后人或者删减过它。 5.如果、倘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假设。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传呼,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便到了江陵。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失,皎洁的月亮一泻千里。 6.又,副词。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忘《史记·魏公子列传》 ——事物有不应该忘记的,又有不应该不忘记的。 7.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即使是儿童到市场上去,也没有人欺骗他。 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左传·昭公十三年》 ——从古到今,未曾废止过这种制度 [通假义] 8.通“惑”,疑惑、迷惑、困惑、蛊惑。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王不聪明,不值得疑惑呀! 御史大夫晁错营或天子《汉书·刑燕吴传》 ——御史大夫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