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发展史李权(检查人:徐希军王文强)201303180131建筑学院土木工程01班摘要狭义上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冷兵器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3类;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关键词:冷兵器;青铜;钢铁;战争;生产力1商周时期商代、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商周兵器质料以青铜为主,不过在商和西周时仍有石、骨等质料的兵器。钢铁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陨铁作为青铜兵器上的锋刃。有的青铜兵器上铸刻族徽或铭文,并常饰有华美的图案纹饰,制工精湛,也是古代的青铜艺术品。商代到春秋时期盛行车战,因此青铜兵器的制作和使用多与车战联系紧密。春秋以后铁器兴起车战衰落,步兵和骑兵野战日益重要,兵器的材质、形状和效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攻性兵器按用途可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3类。现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早商遗物,有远射兵器中的箭镞和格斗兵器的戈等。后随实战需要,又产生出不同的进攻性兵器。商周的进攻性兵器主要有:①镞。远射兵器。商周时已使用了复合弓,并在矢上安装铜镞。商代的铜镞以扁平的凸脊双翼镞为基本形态,两翼侧刃前聚成锋,向后形成倒刺。西周时仍使用双翼镞,但镞锋夹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锐。东周时开始出现锥体三棱形镞三条侧刃前聚成锋,提高了穿透力。以后又把镞铤改为铁质,这种铁铤铜镞在战国晚期的遗址中常有出土。②戈。是商周时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有锋刃的“援”后接安(柄)的“内”,垂直装,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以后前二式衰落,仅直内戈日渐发展,且在援与内之间设“阑”,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与的结合更加牢固,另外还在胡上设“穿”,以增加缚的牢度。从安阳殷墟西区墓葬中出土的铜戈可以看出,商代后期不但有短期一穿的铜戈,也有中胡二穿乃至长胡三穿或四穿的铜戈。西周铜戈仍用直内式,但戈与的交角由垂直逐渐加大成钝角。西周末到春秋时流行圭锋的中胡二穿戈,以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太子之徒戈”为代表。战国时戈均为长胡多穿,援较瘦长,援与的夹角更大。商周戈的长短,与使用的不同有关,一般说来,战车上用的戈较长,步战用的戈较短,例如湖南长沙浏城桥东周墓出土的铜戈,长的全长达314厘米,短的仅长140厘米。③矛。格斗用的长柄刺兵器。商代铜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体矛叶,然后前聚成锋,矛直通中脊,有的叶下侧设穿,有的左右两侧设环,以缚扎固矜。西周以后,矛加长,矛叶变窄,通体呈叶状。到东周末年也与镞同样,出现锥体状的矛,由棱线上伸出的侧刃前聚成锋。④戟。戈、矛相结合而创制的格斗兵器。以戈为体、矛为刺,兼有横击钩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尝试将矛和戈用联装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见于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西周时期出现了刺体合铸的戟,少数以銎纳銎,多数采用长胡多穿的形式缚。东周时期刺、体合铸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状戟刺和戈状戟体用联装的青铜戟。⑤殳。棒状格斗兵器。战国初年,出现前端带尖锋并加刺球的青铜殳,曾侯乙墓出土者并自铭为“殳”。⑥钺。用于劈砍的格斗兵器。为弧曲阔刃、两角上翘的斧形。商周时期多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37.3厘米,重达8.5公斤;另一件刃宽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⑦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