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王树茂:合同能源管理进展三大障碍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 - 2024-5-9 10:23:24 “十二五”规划提出,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中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进展存在哪些障碍?未来应该如何加快推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原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 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 中国经济时报: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市场的进展意味着什么? 王树茂:从投资的角度讲,很多节能项目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自己投资搞节能,也可以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投资进行节能。中国以往推动节能常常靠政策,而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企业在竞争的同时有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动力。 在发达国家,节能市场化机制进展比较早。发达国家的节能服务公司不仅为企业,也为政府机关以及各种公共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个意义更大。譬如说,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搞节能,那将增加大量的财政投入。另外,很多政府机构没有节能人才,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合同能源管理不需要政府投资也不需要增加财政预算,而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投资、制定方案、实施,从而把能源费用节约下来。 对企业也一样。企业常常受困于资金限制。而节能服务公司能做出很好的节能方案,然后和企业分享节能效益。这种机制是推动节能的非常好的机制。自从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 GEF 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把合同能源管理引入中国以来,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节能服务进展的文件,以解决节能服务公司进展中的困难,为合同能源管理制造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难点有哪些? 王树茂:我认为,节能服务产业的进展,或者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讲,“十二五”期间,假如要在企业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把大量的节能潜力挖掘出来,从总体上讲有三个障碍。 第一个是认识障碍。这是说,企业高管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基于能源浪费的“惯性”,一些企业往往有“浪费无罪”的误区。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家企业。节能改造的年经济效益达 1200 万。但是在谈判中,企业希望能少支付节能服务公司 200 万。双方随后陷入争吵,谈判推迟了近一年。而这一年下来,企业仅浪费的能源费用就达 1200 万。所以,企业应该真正提高认识。同时,政府应该下达具体的指标,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