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概述 :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 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一、病原学: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杆菌、 兼性厌氧 适合需氧生长。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4 群 47 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3.流行趋势: B 群福氏菌 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福已转为慢性,宋症状较轻4.致病因素:( 1)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 (2) 内毒素及外毒素;致病性:痢疾志贺菌- 重;福氏志贺菌- 慢性;宋内氏志贺菌- 轻。5.抵抗力: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弱,加热60 度 10 分钟可被杀死 :最强为宋内氏> 福氏 > 鲍氏 > 志贺氏6. 毒素 内毒素 ,引起全身反应外毒素(志贺菌素) ,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 。2.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3. 易感性: 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4. 流行特征:季节—夏秋季 ;年龄 — 儿童多 。三、发病机理: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⑴痢疾杆菌因素① 数量若 105,75%发病;若 180, 22%发病②致病力毒素(内、外毒素) ,吸附及侵袭力⑵人体抵抗力胃酸正常菌群及分泌型IgA2、痢疾杆菌致病机制:痢疾杆菌胃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菌数量少)结肠不引起发病(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和分泌型IgA 的作用)结肠粘膜固有层①内毒素血症 ----发热、休克粘膜炎症及局部微循环痉挛②粘膜炎症及局部循环障碍而形成溃疡----腹痛、脓血便3、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理:血管壁损伤内毒素血症特异性体质儿茶酚胺等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心肌损害组织缺血、缺氧血压下降脑水肿4、病理改变 (Pathologic changes)①急性部位:乙状结肠、直肠病变: 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②慢性部位:乙状结肠、直肠病变: 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③中毒型肠道 :病变轻全身: 多器官血管痉挛实质细胞水肿四、临床表现 : 潜伏期: 1— 4 日(数小时~ 1 周)1、普通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