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2012-7-3 14:35:12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 年第 8 期刘斐摘要:建国 60 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与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 对于在新时期准确把握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方向,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高校就业制度,变迁,阶段特征伴随着 60 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作为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经历了几次演进。 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历程,来分析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 对于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方向,进一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进,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阶段(建国后到80 年代初)1950 年 6 月,新中国刚诞生就面临着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于经济建设和机构建设的需要, 政务院发出了 《为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从华东、中南、西南三大区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东北地区,从华北地区抽调部分毕业生充实党政机关。1951 年,政务院又发布《关于 1952 年暑期全国高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发展与需要的。”这一指示的发布,把我国“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基本确定下来,直到改革开放初。 “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是当时的基本方针。 这一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制定是完全依据当时的“一大二公”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是政府的附属物,是政府计划调控的直接对象,高校毕业生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 高校的招生就业自然完全由国家负责, 一包到底。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从政府和学校层面来讲, 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下的指令性分配及户籍、住房等配套跟进保障。 由于所有生产资料的国有性、 集体性、 政府计划性, 以及当时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的展开对各行业人才的极度需要,决定了学校与政府是当时就业工作的主体。但学校只以政府“助手”的角色出现, 在就业方面没有独立自主性。学校和学生要完全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需要”,就业是一项严肃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