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1) 优化范围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2) 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生产中不确定因素( 主要包括设备与供应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 适当的库存是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而固有的 (从统计资料获得). 它追求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精益生产方式则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 ”,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 “风险 ”看作外界的必然条件,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 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 ”。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 ”的口号。3) 业务控制观的不同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 ”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负效应。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 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 消灭业务中的 “浪费 ”。4) 质量观的不同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 通常, 在保证生产连续的基础上, 通过对检验成本与质量次品所造成的浪费之间的权衡,来优化质量检测控制点。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 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 异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5) 对人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 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2、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上的特点(1) 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