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人的存在层次与人生境界我们现代人都关注人生和生命,关注人的本真状态,但现代人的心灵却常处于焦虑、彷徨、不安的“无处”状态,用中国传统哲学语言说,就是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我将其归结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十六个字。所谓“上不在天” ,是讲现缺乏终极的追求和终极的关怀,所谓 “下不在地” ,就是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对真正现实的关注。所谓 “外不在人” ,就是缺乏良性的人际关系。所谓“内不在己” ,用哲学和宗教的语言说是自己的本我、大我、真我的丧失。为什么自己或者“我”都可以丧失呢?从哲学和宗教角度讲, “我”的存在,有不同层次的。有一个“自然我”,还有一个“社会我” ,中国古代哲学讲还有一个“内心我”、“良知我”。人作为这样一种存在。“我”的存在层次不同,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样。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一是自然的境界,第二,是功利的境界,第三是道德的境界,第四是天地的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满足人们那种自然的、生理的那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境界,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那么如果再超越,越过人与动物相同的层次就进入了“功利的境界”。 “功利的境界” ,就是趋利避害,对我有好处我就做,对我没好处我就不做,这样人有一定功利选择,是人的一个文明化的提升。人在社会中生活,在天地之间,仅仅有这种境界还远远不够,还要用道德境界实施超越。中国哲学要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天地的境界。冯友兰先生曾经围绕“楚弓楚得”的故事描绘天地境界的问题。传说楚王在云梦狩猎,把弓给丢了。随从说要去找回来,楚王却说,不用了,反正楚人失弓, 楚人拾得。 孔子听说后, 评价楚王境界还不够,应当是 “人弓人得” 。冯友兰先生说,从天地境界看, 这弓遗留在宇宙任何地方,你都不要伤感。因此,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要让那种超越和超然意义和永恒的价值,影响我们的人生和生命,用先贤的智慧弹拨我们的心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文化的定义杂而多端,众说纷纭。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而其核心是思想。思想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今天我们主要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西方的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它都是极其向外的探寻,对自然界的本性、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