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公信度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组织部门作为党管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扩大民主入手,真正落实“四权”,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信任度和被任用干部的公认度。坚持标准,在选人用人导向上体现公信度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新要求。XX县区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坚持以“讲党性、重品行、论实绩、谋发展”为根本标准,做到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一是树立围绕发展选人用人的导向。近年来,我市围绕促进乌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发展论干部,为发展配干部,大胆重用那些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发展意识强、招商引资实绩突出、助推主导产业发展有成效、解决民生问题有办法的干部,真正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凝聚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二是树立凭实绩选人用人的导向。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是所用干部是否有公信度的客观依据。选人用人注重实绩,才能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我市注重选拔任用那些踏实干事、实绩突出的干部,他们到任后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三是树立群众公认选人用人的导向。“民心是杆秤”。我们坚持群众公认的导向,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重要标准,在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充分征求各个层面群众的意见,落实好群众的“四权”。四是树立面向基层选人用人的导向。近两年,我市仅在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中,提拔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同志占据了所提拔总数的61%以上。完善机制,在科学公正中提高公信度第1页共4页任用干部,不能凭印象,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德才素质为基础、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量化考核为手段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得失。一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加强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建设,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市委先后制定了《XX县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XX县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责任制》、《XX县区党政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办法》、《XX县区领导班子和干部平时考察制度》等38项制度,为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和选准用好干部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干部正常调整交流机制。我们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保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稳定。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工作力度,使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坚持干部交流回避制度,重点做好任期届满、关键岗位及符合交流回避规定的干部交流调整工作。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我市交流科级干部600余人次。三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我们结合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的新要求,本着全员培训、注重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实践本领。通过建立疆外培训基地、专题培训、上派下挂等方式,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今年上半年,累计培训干部1114人次,为各级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四是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制定了《XX县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实施意见》、《XX县区机关争先创优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推行“干部不作为问责制”,完善了首问责任、重绩重效的实绩考核评价机制。市委成立了行政效能绩效考核中心,定期不定期开展绩效考评,进行调整任用干部随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严肃处理。规范程序,在扩大民主中提升公信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注重群众公认。”而实现群众公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一是扩大推荐提名环节中的民主。在2007年乡镇、人大政第2页共4页府换届考察中,我们尝试在投票推荐和民主测评的人员中,增加了基层代表,着力在保障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上下功夫,使群众明确要推荐什么样的干部,保障群众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