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合同能源管理成功率不足 10% LED 企业融资步履维艰 LED 照明产品,一直以其较强的节能效果而备受专家和政府推崇。然而其高企的价格,却让众多用户望而却步。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发达国家的节能新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这一模式曾经给 LED 照明的推广带来光明前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最近有专家透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并非想象的那样顺利,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融资难、诚信机制和财政税收配套缺失等一系列困难,LED 的推广寄希望于合同能源管理仍是难上加难。 合同能源管理成功率不足 10% 广州照明协会副会长张东升介绍,合同能源管理(Energy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的实质就是用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模式起源于上世纪 70 年代,它可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用户使用未来的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 据了解,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对每年节约的电费,按比例由节能改造的双方分成,逐年返还,直至完成合同约定金额为止,合同执行周期较长;二是每年节约的电费,全额返回给 LED 企业,直至合同约定金额为止。这种模式回款速度快,更受 LED 企业的青睐。 “假如真正按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提供 LED 服务的公司也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张东升向记者透露,目前我省合同能源管理的成功率只有5%—10%。其中民营企业比较好推广,国营企业就相对比较困难。 LED 照明产品因其高昂的价格,使它在广泛推广的过程中遭遇瓶颈。据张东升介绍,一根 1.2 米长的光管,需要 278 颗芯片,假如按芯片制造商 Cree 的报价,一颗芯片一块钱算,一根灯管就需要近 300 元钱。而普通节能灯只要几十块钱。 张东升表示,尽管我国 LED 产品制造能力在全球占 50%,但利润却是最低的一环。LED 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这是影响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其次还有生产成本高、缺乏国家标准等因素。 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 LED 的企业已达到 2400 多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应用产品和配套企业占了绝大多数,有 1700 多家;其次是封装企业,约有 600 家;最少的是从事外延生长、芯片制造的企业,讨论单位和生产企业总共只有 40 多家。 一些企业因为 LED 费用太高而丧失了改装应用 LED 的积极性。正因如此,合同能源管理便应运而生,然而它的推广也不容乐观。 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