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长短的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过程与方法: 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探索、发现规律,了解线段的性质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积极参与、 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演示,经历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其比较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教材分析: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2 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教具:、一根绳子、纸板、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方法?同学回答。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每 组 选 代 表 到 前 面 演示: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并用语言叙述。学生发表见解,得出结论:(1)目测法;(2)测量法;(3)站在一起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体现数学 来 源 于 生活。动手操作尝试新知动手操作尝试新知问题:我们能否借助于比较两位同学身高的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剪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折纸的方法,比较相邻两边的长短。剪一个三角形纸片,用折纸的方法,比较三边长短。在半透明纸上画两条线段,剪下后进行折合比较。教师总结:方法1、目测法。适用于线段的差别明显时,用观察和估测就可以比较长短。但当两条线段的长短相近时要用测量或叠合法加以比较。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大的线段较长,长度小的线段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