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三元里抗英谈谈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三元里抗英, 一直是展现着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行。三元里抗英整个事件过程大体是这样的:1841 年 5 月 29 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 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三元里附近 103乡人民闻讯后 " 义愤同赴 " ,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次日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打死英军 200 多人,英军逃回四方炮台。 而后义勇军包围了四方炮台。了解到情况后, 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 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也担上了" 卖国贼" 的恶名,至此事件落幕。 (资料引用自百度百科)纵观整个事件的起因, 导火索来自于英军在三元里的一系列强盗行为,引起了人民的怒火。 而倘若追根究底, 则是清末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让英军肆无忌惮地在我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这个并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所以在此不再做更深层次地探究。作为这次三元里抗英事件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愿屈服,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展现着人民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它激发着当时我们中国人民去反抗外来侵略者对我们祖国的践踏破坏,让中国人民团结起来, 成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打败外来侵略者, 让中国摆脱列强们的控制,重新独立。爱国主义的力量, 不仅仅体现在三元里抗英这一事件中,也体现在中国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场场争取中国独立的战役中。它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当时的中国人民向着曙光前行。作为当时引领中国人民前行的一面旗帜,我们当然不能忘怀, 爱国主义依然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但当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反抗侵略, 争取独立, 寻求救国之路。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展现其时代性。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