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指南

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指南_第1页
1/7
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指南_第2页
2/7
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指南_第3页
3/7
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指南概述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和色素上皮变性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具有显著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病因和流行病学RP 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为 1/7000〜1/3000,在我国约为 1/3784。RP 可分成两大类:非综合征性 RP 和综合征性 RP(占 20%〜30%)。前者仅局限于眼部异常,后者与其他遗传综合征相关。与 RP 有关的综合征包括 30 余种疾病,如 Usher 综合征、Bardet-Biedl 综合征、Alstrom 综合征、Refsum 综合征、Cockayne 综合征、Hunter 综合征等。本节重点介绍非综合征性 RP。RP 的遗传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25%)、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20%)及 X 染色体连锁遗传(10%〜15%),此外还有 40%〜50%为散发。双基因遗传 RP 及线粒体遗传 RP 十分罕见。目前已经确定 81 个与 RP 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 ADRP 相关26 个,ARRP 相关 52 个,XLRP 相关 3 个,这些基因在许多截然不同的生物学通路中起作用。在这些基因中,RHO 和 RPGR 是西方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相关致病基因在许多截然不同的生物学通路中起作用,包括光信号转导、视黄醇(维生素 A)循环、基因转录、RNA 剪切、胞内物质运输、CO2和碳酸氢盐的平衡,光感受器结构、吞噬和细胞间互相作用等。目前报道的基因可解释 60%患者的致病原因,仍有约 40%的患者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大多 RP 患者青少年时期起病,首先是视杆细胞逐渐丧失,随后出现视锥细胞受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因此通常以夜盲为首发症状(但城市化后部分患者常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而且夜盲出现得越早,患者的病情往往越严重。虽然周边视野缺损也发生较早但患者通常意识不到,很少以此作为疾病早期的主诉。病情逐渐发展为中心视力下降,视野进一步缩窄,多数在 40 岁之前就成为法定盲人。患者的视功能损伤程度可与遗传方式相关,通常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RP 患者视力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在 30 岁之前视力优于0.6;X 连锁遗传的男性 RP 患者视力预后最差,几乎所有的患者在 50岁以后视力均低于 0.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RP 患者和散发的 RP 患者严重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患者的眼底表现与疾病所处的阶段相关:疾病早期患者眼底在常规检查下可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部分患者在中周部眼底照相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指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