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寄宿制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又指出:“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条件,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我校地处半山区,随着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学校布局分散、平均办学规模小、小学在校生班额过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优秀教师外流,教学质量呈下降的态势等问题却日益突出。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学校进行调整布局,先后撤并了深渡、郭家、长安、乾顶等多个完小,形成了如今整个长台镇一个中心小学,一个华峰教学点的规模,因而住校生多是我校生源的最大特色。我校于98年开始创办寄宿制,寄宿学生也由原来的46人增加到现在的371人,学校寄宿人数的增多也为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孩子生活得好吗?各方面的生活适应吗?在创办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吃、住、行、学”上。加强住宿生管理,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校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我校现实发展亟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由于学生行为养成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本课题主要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个内容开展研究,旨在探索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督促寄宿制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终生受益。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变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二、课题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工作习惯等。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年若无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由重复制造出来的,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对他自己很重要同时对整个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卫生的人将对社会、其他的人造成危害。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国内外知名人士对“习惯”养成的学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无论学校教育活动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因素。3、活动教学理论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我们的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会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4、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少年儿童时间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不良卫生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四、国内相关课题相关综述早在1921年,著名教育家、学者楚图南先生就十分注重少年儿童成功习惯的培养,写过《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提出习惯决定成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