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一年级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大学校园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面临理想目标、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许多重要的变化,大学第一年在学生的整个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堂课”,帮助新生又好又快地适应紧张、充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是我们应思考的首要问题。一、指导思想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帮助刚跨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自觉地规划和设计好成才发展轨迹,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做法。通过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系列教育引导活动,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明确成才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打好成长基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二、教育内容(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正确航向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只有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建设,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才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在教育活动中围绕“心系‘三农’、振兴中华”主题,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座谈交流、参观展览等活动,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教育引导新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从而引导新生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二)开展适应教育,完成角色转变1.环境适应大一新生是校园里的新成员,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远离家乡、父母和亲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适应是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校园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了解衣食住行各功能区的情况,自己操办生活、自己掌管经济、自己安排学习、自己分配时间,尽快学会独立地过群体生活,较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人际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着真高程度的“异质化”,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来所处的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生活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大一新生要学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心情舒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会和周围性格不同、意见分歧的人和睦相处,为将来尽快适应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3.心理适应进入大学校园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生活,大一新生遇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交往意识与闭锁心理纠缠、强烈的求知欲与知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适当的群体交流和班级活动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惑,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避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失范,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准备。4.学习适应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相比截然不同,在大学里不再有整天围绕着学生转的老师和家长,相对于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大学里强调的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学习的信息量大、速度快,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帮助大一新生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会在课堂学习以外,主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并能多参加讨论交流、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三)开展校情教育,培养爱校意识在我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川农人继承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怀着兴农报国、振兴中华之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薪火传承铸就形成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近年来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们尤为自豪和骄傲。通过专题讲座、参观校史陈列馆、参观校园、观看专题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学校传统和学校发展远景,了解我校校训、校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励学生热爱学校、继承传统、奋发成才。(四)开展专业教育,牢固专...